心理健康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是在遗传素质和环境的共同作用下,由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适应良好的、相对稳定的心理品质。心理健康是人们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社会发展和人类进步的重要保证。
一个人只有保持心理健康,才能保持旺盛精力、积极进取,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因此,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一个人一生健康、幸福与成功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由于工作、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日益激烈,人们越来越容易产生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而且环境污染加剧和生活方式转变也使心理疾病发病呈上升趋势。所以人们越来越关注自己和家人的心理健康问题。作为学生家长和教师要积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帮助他们度过难关,积极创造条件使他们身心健康地成长。
人际关系是个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是个体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人际关系包括社会交往,社会支持,社会评价等。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心理健康的前提条件,对儿童来说更是如此。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对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有重要作用,而且也能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儿童产生愉悦感和安全感,增强自我认同感,发展个性和社会适应能力。在这方面父母要有意识地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如:鼓励孩子多与同学交往,不要吝啬表扬和鼓励;帮助孩子学会分享与合作;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等。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习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处事原则,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困难,这时我们就需要学会适应,这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当一个人感到不适应时,就会产生紧张、焦虑、烦恼、压抑等情绪,从而影响到心理健康。而学会适应,是我们应具备的一种生活能力。对于中学生来说,学会适应社会环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学生在生活中遇到不如意的事情时,应当用适当的方法加以排解,使自己尽快走出心理困境。通过锻炼自己的各种能力来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这是很重要的。
正确的自我认识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前提,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正确的自我认识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要正确认识自己。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识,这是进行自我教育的基础。如果对自己不了解,就难以明确自己在集体中的地位和作用,也就不能明确努力的方向。每个人都有不同于他人的特点,但每个人又都有相同之处。充分认识自己与别人的关系,才能对自己有一个全面、客观、准确的认识。
最后,要正确地评价自己和别人。既不能把自己看得过高或过低,也不能把别人看得过于渺小或过于神圣。
四、合理宣泄不良情绪
合理宣泄,是指个体通过各种途径使自己的情绪得到释放,把内心的消极情绪向外宣泄出来,从而避免不良情绪对心理造成的伤害。不良情绪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只是程度不同而已。当学生面对不愉快的事情时,可以采取适当的方法来宣泄不良情绪,如哭泣、倾诉、运动、唱歌等。当不良情绪使我们有压力时,可以找个没人的地方大声喊出来。或者找个朋友或亲人倾诉一下,都能帮助我们缓解不良情绪,使自己更轻松地面对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