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健康与大学生活
“我们的孩子还在为考大学而焦虑,还在为找工作而苦恼,还在为如何与异性交往而苦恼……”
近日,全国妇联发布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报告》显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据介绍,目前大学生中患心理疾病的人数逐年增加,以抑郁、焦虑、强迫症、恐惧症等症状为主要表现的心理问题正成为大学生中最为普遍的健康问题。其中,抑郁症最为常见,而这也是大学生活中最为突出的心理问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社会转型的推进,目前已进入了“大学时代”,大学已成为一个新环境。大学生在面对新环境和新压力时,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此外,随着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拓宽,社交活动、交友范围不断扩大,也使大学生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面临更多新问题和新挑战。这些因素都可能导致大学生心理困扰甚至心理疾病。
大学生活是一段特殊的生活历程。它既有与中学时代不同的特点,也有与中学时代不同的问题。如何使大学生活成为学生人生中一段美好而又难忘的时光?这是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一、正确认识大学生活
大学生面临着从中学时代向大学时代的转变,在这种转变中,大学生往往会遇到一些新的问题,如环境变化带来的心理上的不适应,学习与生活节奏的变化,人际关系的改变,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形成等。面对这些问题,大学生首先要正确认识大学生活,树立正确的大学生活观念。大学是人生发展阶段中一个重要阶段,它是大学生走向社会、独立生活的第一步。学生应认识到大学生活是一种独特的人生体验和感受。它既不能等同于中学生活,也不能等同于以往人生经历中已经过去或即将过去的那些人生经历。因此,我们在处理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问题时要保持理性平和的心态,切忌盲目乐观或悲观沮丧。
二、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内容,对大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能使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更能使学生拥有积极、乐观、健康的心理,有利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在人际交往中,大学生要主动地与人交往,这不仅能提高自我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而且对其心理健康也是有益的。相反,如果大学生与人交往中不主动、不积极,就会表现出孤僻、自闭等一系列不正常心理状态。因此,在大学期间应该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如集体舞会、校运会等,多与同学交往交流,并善于与不同性格、不同家庭背景的人沟通交流。这样才能使大学生在与人相处时能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培养良好人际关系。
三、发展个人兴趣爱好
兴趣是人努力学习、不断进取的内在动力。有些大学生对专业学习缺乏兴趣,往往采取“无所谓”的态度,得过且过。如果大学生不能很好地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就会使自己的生活变得枯燥乏味,久而久之就会形成恶性循环。因此,要充分发挥自己的兴趣爱好,让自己在学习之余找到一些属于自己的快乐。但是,每个人的兴趣爱好都是不同的。每个人都应该根据自身情况和条件,选择适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大学生在发展个人兴趣爱好时,要注意不要盲目跟风。无论你是选择什么类型的兴趣爱好,都必须坚持以健康为前提。因为任何一种爱好都需要时间和精力的投入,只有选择了正确的方向,并坚持下去才能获得成功。如果你因为一项兴趣而荒废了其他方面的学习或工作,那么你将很难在今后有所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