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学院首页  学院概况  组织机构  学科专业  师资队伍  招生就业  党群建设  教学科研  社会服务  区域国别数智涉外法治 
 
【聚焦两会·创优发展】学习两会精神,凝 …
【心灵导语】 第四十九期:大学生心理健康
【好书荐读】第七期:《论法的精神》
【好书荐读】第六期:《寻找法律的印迹》
【好书荐读】第五期:《生命权之争:基于…
【好书荐读】第四期:《法律稻草人》
【好书荐读】第三期:《法理学——法律哲…
【好书荐读】第二期:《法学导论》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学院动态  正文
【心灵导语】 第四十九期:大学生心理健康
2025-03-12 17:37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当今社会,大学生面临着诸多压力,如学业压力、就业压力、人际关系压力等。这些压力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如焦虑、抑郁等。因此,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提高心理素质,对于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产生原因

1.学业压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激烈,大学生在求学过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学业压力。课业负担重、考试难度大、毕业就业压力等都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2.就业压力

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面临着就业的压力。许多大学生担心自己的专业技能不足以应对激烈的就业竞争,或者担心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这种压力可能导致大学生出现心理问题。

大学生时期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面临着学业压力、社交挑战、自我认知与职业规划等多方面的任务和困惑。在这样复杂的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应运而生,成为高校教育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乎学生个人的成长与幸福,也对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如何有效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一)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密切相关。良好的心理状态有助于调节身体机能,增强免疫力,预防疾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心理调适方法、压力应对技巧等,帮助学生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减少因心理问题导致的身体不适,如失眠、食欲不振等,从而促进身心健康的协调发展。

二)提升学生适应能力

大学生从相对熟悉的家庭和中学环境进入到大学这个多元化、自主性强的新环境,往往会面临各种适应困难。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与环境的关系,帮助他们掌握人际交往技巧,提高挫折承受能力,更好地适应大学的学习方式、生活节奏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为未来步入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预防心理问题与心理疾病

大学阶段是心理问题的高发期,如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心理疾病在大学生群体中时有发生。心理健康课程通过普及心理卫生知识,让学生了解常见心理问题的症状、成因和预防措施,使他们能够及时发现自身或同学可能存在的心理隐患,并采取有效的干预措施,从而降低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发生率。

(四)培养积极的心理品质

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心态、坚韧不拔的意志、良好的自我认知和社会责任感等积极心理品质。这些品质有助于学生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进取精神,激发创新思维,提升个人综合素质和竞争力,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

(五)心理测试与评估

在课程中适当引入心理测试工具,如 MBTI 性格测试、SCL - 90 症状自评量表等,让学生通过测试了解自己的性格特点、心理状态和潜在的心理问题。教师对测试结果进行专业解读,并给予个性化的建议和指导,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促进自我成长。

(六)角色扮演

设计一些与大学生生活场景相关的心理情境,如求职面试、恋爱冲突等,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通过模拟真实情境,学生能够亲身体验不同角色的心理感受,增强对他人心理的理解和共情能力,同时锻炼自己在特定情境下的心理调适和应对能力。

心理健康是我们每个人地内在财富。它不仅关系到我们日常地情绪,还会影响我们对生活的看法。你在工作或者学习的时候,心情特别好做事情也会觉得轻松愉快对吧?如果你的心理状态不好。做任何事情都很困难。可能一整天都觉得累得不行。这就是心理健康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牡丹江师范学院法学院
牡丹江师范学院首页 | 图书馆  |  教务处 | 研究生院 | 科研处 | 财务处 | 创业就业指导中心 | 人事处 | 国有资产管理处
学院微信
院长 邮箱:ygb0453@163.com
  电话:0453-6511058
书记 邮箱:wschenzhongping@163.com
  电话:0453-6511127
地址:爱民区文化街191号
邮编:157012
中国金融服务法治网
北大法律信息网
中国反垄断法网
中国财税法网
中国经济法网
中国民商法律网
中国私法网
中国刑事法律网
中国知识产权研究网
理论法学研究信息网
中国法学创新网
中国宪政网
中国能源法律网
法制日报法制网
检察日报正义网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北京大学法学院
清华大学法学院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
中央政法委
中国法学会
国务院法制办
国家图书馆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