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院2019年招生宣传
一、法学院简介
法学院成立于2016年1月,前身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法学专业。1996年开始招收经济法专科,2005年法学专业专升本开始招生,2018年7月法学院申报并获批教育部特设的知识产权专业,法学院目前拥有2个法学类专业。现设有法学基础理论、应用法学、国际法和教学实践部4个教学研究部。现有教职工21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8人,高级职称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57%,硕士生导师4人,有法律(司法)职业资格证书的7人,硕士学位以上占专任教师的95%。拥有省级精品课“法学概论”和校级精品课“刑法学”,拥有1门SPOC课程,设置了法学实验班。建有实训实验室法律速录室1个,拥有全国高校首个“设备标配、场地固定和全国网络直播的科技法庭——牡丹江市中级人民法院校园审判庭”,同时也是黑龙江省法院系统首个落户高校的科技法庭。拥有19个专业实习基地,“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学研究会牡丹江师范学院研究基地和实践基地”、“牡丹江市法律援助工作站”、“牡丹江市中级人民法院法官教育培训基地”、“牡丹江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会”和“牡丹江市工商局工商行政干部培训基地”5个教学、科研和实践平台,是全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产教融合联盟单位。截止2019年拥有牡丹江市中级人民法院首批特聘监督员1人、基层法院监督员2人、牡丹江市七五普法专家库成员7人、中国法学会8人、省法学会6人、牡丹江市消费教育义务宣讲员18人。参与国家六部委“双千计划”挂职锻炼互换2人。法学院与司法实务部门紧密合作,聘请资深法官和检察官15人为法学院特聘教授和兼职教授,实现了校政协同育人的长效化和制度化。
荣获牡丹江师范学院首届“三育人”标兵1人、“三育人”先进个人2人、优秀教师2人、学校巾帼建功优秀个人2人、牡丹江市最美女名师1人、牡丹江市优秀工会干部1人、牡丹江市优秀人大代表1人、牡丹江师范学院2017年度本科课堂教学质量一等奖1人、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一、二等奖2人;法学专业教学团队和法律援助团队先后荣获校巾帼建功优秀团队;法学院工会当选牡丹江市模范小家、校模范教职工之家和“三育人”先进集体,法学院团队荣获牡丹江市东安区政府尊师重教先进集体等等。法学院教师服务地方公权机关和事业单位等开展法律培训和学术讲座年均30多场、横向课题合作签署3项、近三年承担省校级在研科研和教改项目近20项、国家和省校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10多项,全年法学院教师参与服务地方的人数比例为100%。
为适应建设黑龙江省东南部高水平大学的需要,法学院秉承“奉法、为公、格物、善行”的院训,开拓学科,发展专业,培育课程,服务社会。法学专业学生法律(司法)职业资格考取率、研究生考取率和公务员考取率逐年提高,涌现出了省级三好学生和优秀学生干部20余人,法学专业学生于2015年荣获黑龙江省法学专业学生辩论赛三等奖、2017年和2018年法学专业学生参加全省学宪法讲宪法比赛荣获(高校组)优秀奖。毕业生分布在各地市法院、检察院、公安局、派出所和律师事务所等,为我国蓬勃发展的法律职业者建设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法学专业介绍
1、专业主干课程
法理学、宪法学、中国法律史、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民法、刑法、知识产权法、商法、经济法、民事诉讼法、刑事诉讼法、国际法、国际私法、国际经济法、环境资源法、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和法律职业伦理。
2、专业特色
法学专业严格依照国家对高等院校法学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的要求,科学设置课程体系,精心安排教学计划,形成了理论与实务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在法学专业人才培养上积极探索,形成了地方本科师范院校法学专业的办学模式,彰显了应用性特色。第一,在队伍建设上,实行理论、实践和学术教师队伍建设并重。第二,在教育教学模式上,实行校内和校外、课上和课下、网上和网下立体化的育人模式,帮助学生在课堂上“学法”、在法说方圆学术沙龙和成长面对面“说法”、在模拟法庭和法学专业技能活动月等第二课堂活动中“用法”、在校园审判庭进行开庭前的预判和开庭后反馈“评法”的“六位一体”的教育模式。第三,在学生就业工作上,落实“就业至上”理念,实行学生自荐与学院推荐两方面结合,做好就业信息提供工作,做好学生考研、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和公务员考试的动员组织工作与复试的推荐工作。
3、就业方向
法学专业始终秉承“理论联系实践、重视技能训练、提升工作能力”的培养理念,立足于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系统掌握法学基本理论知识,实践能力突出,能在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从事法律实务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的法律人才。
三、知识产权专业介绍
1、专业主干课程
法理学、宪法学、刑法、民法、刑事诉讼法、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知识产权总论、著作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竞争法、知识产权管理、知识产权文献检索与应用、网络环境知识产权保护、国际技术贸易法等等。
2、专业特色
知识产权专业严格依照《普通高等学校法学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卓越法治人才培养计划2.0版》的知识产权专业本科生培养目标的要求,科学设计课程体系,精安排教学计划,形成了理论与实务并重的人才培养模式。作为首批“全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产教融合联盟单位”,在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凸显“五具有”即:第一、培养具有较高的社会科学人文素养,了解人类社会发展历史和发展规律,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明确的认识,拥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和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 第二、培养具备扎实的法学知识,有经济、管理等相关学科复合知识结构,对接社会需求实现知识产权法与知识产权管理学科交叉,突出知识、能力和思维的复合能力培养。第三、培养具备较强的法律思维能力和知识产权研究能力,能够承担现代社会最新的专业文献检素、资料查询等信息处理和分析能力,了解掌握国内外知识产权领域最新动态和前沿理论,培育较为宽广的国际视野和国际交流能力的同时,对我国参与国际事务遇到的知识产权问题有一定的认识。第四、培养具备法律实务工作技能,熟悉实务部门的基础技能和主要专业技能,掌握从事法律工作必需的思维方法、论辩技巧、表达技能和法律文书写作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判断的能力,能够综合运用知识产权专业知识解决复杂理论和实际问题,在有科学严谨的研究态度和熟练踏实的实践技能、精诚协作的团队精神。第五、培养具有较强的外语水平,体育和军事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能够具备从事知识产权职业的心理和身体健康的需要。
3、就业方向
知识产权专业人才培养坚持立德树人、德法兼修,适应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服务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际需要,培养德才兼备,具有扎实的法学和知识产权专业理论基础,参与专利代理人资格考试,熟练掌握专利代理人职业技能与合理的知识产权知识结构,具备依法执政、公正司法、高效高质量知识产权法律服务能力与创新创业能力,能够胜任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律师事务所和知识产权法院等知识产权管理和企事业单位法律实务等岗位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应用型法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