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首页   设为首页   联系我们
 学院首页  学院概况  组织机构  学科专业  师资队伍  招生就业  党群建设  教学科研  社会服务  区域国别数智涉外法治 
 
【心灵导语】第五十二期:大学生心理健康
【心灵导语】第五十一期:大学生心理健康
【聚焦两会·创优发展】筑牢安全防线,共 …
【好书荐读】第十期:《像法律人那样思考》
【聚焦两会·创优发展】遵义会议精神系列 …
法学院开展“关爱消防,珍爱生命”主题消…
【聚焦两会·创优发展】遵义会议精神系列 …
【聚焦两会.创优发展】法学院举办2022级 …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学院动态  正文
【心灵导语】第五十一期:大学生心理健康
2025-04-16 17:49  

在大学时光里,孤独宛如隐匿在角落的影子,常常不期而至。初入校园,面对陌生的城市、陌生的面孔,热闹喧嚣的校园活动与内心的孤寂形成鲜明反差,孤独感悄然蔓延。对大学生而言,孤独不仅是远离家乡的思念,也是在自我探索、学业压力与社交适应等多重挑战下,内心深处的迷茫与彷徨。但这份孤独并非绝境,而是成长的契机,是一场通往内心深处的奇妙旅程。


孤独是成长的必经之路,大学生首先要做的便是直面它,而非逃避。许多同学在孤独来临时,选择用无意义的忙碌来麻痹自己,实则错过了认识自我的绝佳时机。作家刘同说过:“你的孤独,虽败犹荣。”孤独中的困苦,正是我们深入了解自己的机会。我们可以尝试写日记,将内心的感受、困惑与思考记录下来,梳理情绪的脉络。当我们静下心来审视这些文字,会发现孤独中隐藏着对未来的期待、对自我价值的追寻。孤独是成长路上的常客,它提醒着我们正在步入一个全新的阶段,要开始独立探索世界。当我们接纳这份孤独,静下心来审视自己时,会发现内心深处潜藏的渴望与梦想。学会与孤独共处,是大学生迈向成熟的第一步,它让我们有时间和空间去思考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为未来的成长积蓄力量。


大学是兴趣的乐园,丰富的社团活动、各类学术讲座,为大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索天地。当孤独感来袭,投身于热爱的事物中,是驱散阴霾的良方。喜欢音乐的同学,加入乐队或合唱团,在旋律的交织中,与志同道合的伙伴产生共鸣,感受团队协作带来的快乐;热爱文学的同学,参加读书分享会,在与他人思想碰撞的火花里,体会到文字的力量和交流的乐趣;钟情于运动的同学,在赛场上尽情挥洒汗水,收获友谊与荣誉。这些兴趣爱好不仅充实了大学生的课余生活,更让他们在追求热爱的过程中,结识挚友,告别孤独,找到属于自己的小圈子和归属感。


大学是一个小型社会,社交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动与室友、同学交流,参加班级活动,是打破孤独壁垒的有效途径。一起熬夜备考、分享彼此的喜怒哀乐,这些看似平凡的日常点滴,都能让大学生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与关怀。此外,积极参与社团组织、志愿者活动,还能结识来自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同学,拓宽自己的社交圈子。在这个过程中,大学生会发现,自己并不孤单,有许多人和自己一样,在青春的道路前行。


独处并不等同于孤独,它是一种与自我深度对话的状态。大学生要学会享受独处的时光,利用这段时间阅读书籍、思考人生、规划未来。在独处中,我们可以静下心来反思自己的行为和想法,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完善自我。这种自我反思和成长,是在喧嚣的社交中难以获得的。就像哲学家叔本华所说:“只有当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他才可以完全成为他自己。”通过独处,大学生能够更加清晰地认识自己,明确自己的人生目标,从而在成长的道路上更加坚定地前行。大学生活中的孤独是成长的磨砺,是破茧成蝶前的挣扎,是自我探索的催化剂。当我们以积极的心态接纳孤独,用兴趣充实生活,以社交拥抱温暖,在独处中反思成长,就能成功破解孤独的密码,实现从青涩到成熟的华丽转身,在大学这个人生的新起点上,绽放出属于自己的独特光芒。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牡丹江师范学院法学院
牡丹江师范学院首页 | 图书馆  |  教务处 | 研究生院 | 科研处 | 财务处 | 创业就业指导中心 | 人事处 | 国有资产管理处
学院微信
院长 邮箱:ygb0453@163.com
  电话:0453-6511058
书记 邮箱:wschenzhongping@163.com
  电话:0453-6511127
地址:爱民区文化街191号
邮编:157012
中国金融服务法治网
北大法律信息网
中国反垄断法网
中国财税法网
中国经济法网
中国民商法律网
中国私法网
中国刑事法律网
中国知识产权研究网
理论法学研究信息网
中国法学创新网
中国宪政网
中国能源法律网
法制日报法制网
检察日报正义网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
北京大学法学院
清华大学法学院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社科院法学所
中央政法委
中国法学会
国务院法制办
国家图书馆
中国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