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9月23日宁安人民法院授予法学院“‘金’‘枫’景调解工作e站”与“产业护航研究基地”、赠送司法案例典籍及“六码合一”文书示范标牌,通过“理论+实践”深度融合的创新模式,为法治人才培养与司法实务提升注入新动能。宁安市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王志琨一行7人、法学院班子成员及专业负责人参加本次座谈和揭牌仪式。

在揭牌仪式上,“宁安法院‘金’‘枫’景调解工作e站”与“宁安市人民法院产业护航研究基地”正式落户牡丹江师范学院法学院。这两大基地的设立直指司法实践与人才培养的痛点问题,前者依托宁安法院“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经验,将数字化调解平台引入校园,实现纠纷化解实践教学的实时化;后者则聚焦区域产业发展法治需求,计划每年联合开展2-3项产业法律风险研究,为当地稻米、新能源等重点行业提供定制化司法保障方案。基地将实现“三个赋能”目标:通过理论研究破解司法实践难题,依托实务平台强化学生实战能力,整合资源参与基层社会治理。

宁安市人民法院此次赠送的《人民法院案例库精选》收录了全国法院系统近年来的典型案例,其中宁安市人民法院“示范文本化解劳动纠纷”等3个案例成功入选。值得关注的是,该书收录的“930户农民供用水合同纠纷调解案”已成为最高人民法院多元解纷典型案例。法学院院长李学锋表示“这些鲜活案例将直接进入《法律文书写作》《科技化法庭实务实训》等课程,让学生在课堂就能接触到司法实践的第一手素材。”宁安市人民法院向法学院赠送的“调解申请书示范文本”与“答辩意见书示范文本”标牌,背后是一套经过实践检验的标准化文书体系。法学院将把这些示范文本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实践教学模块,同步开发“文书生成智能校验系统”,帮助学生快速掌握司法文书写作规范。

座谈中,双方围绕《院校合作方案》展开深入交流。根据方案规划,未来三年将重点推进三大合作项目:一是建立“法官-教授”结对机制,针对数字经济、生态保护等新型案件开展联合研究;二是实施“实务导师计划”,由宁安市人民法院业务骨干担任法学院校外导师,每年指导不少于30名学生开展实习;三是共建“未成年人保护学研基地”,结合法学院心理学专业优势,为涉少案件提供心理干预与法治教育服务。

座谈会前,宁安市人民法院一行参观了法学院文化长廊与校园审判庭。宁安市人民法院院长王志琨指出:“校园审判庭与司法实务无缝衔接,让学生能够沉浸式体验司法程序,这种实践教学模式正是检验法学院毕业生实务能力难题的关键。”

本次校院深度合作,不仅标志着双方在“教学-实践-研究”协同体系建设上迈出关键一步,更将为区域法治建设提供“人才储备+智力支持”双轮驱动。通过本次共建活动,打破了行业壁垒,实现了双向协同育人。宁安市人民法院案例库将通过合作机制源源不断转化为教学资源,推进“司法实践+理论研究+人才培养”协同模式。